👃氣味可以訓練?從嗅覺小白到芳療講師的成長之路
還記得我剛開始學精油的時候,手邊大概只有不到10瓶的入門油。那時候也不太會用,只知道每天從HOLA買來的甜橙、檸檬和薰衣草精油中挑一瓶,用「選妃」的方式滴進水氧機裡,讓房間裡充滿香香的氣味,感覺就很療癒。
沒想到,就是這麼一點點的好奇,讓我報名了NAHA芳療證照課程。
上課的時候我還記得,我的同學「一心」身上總是帶著一整袋超過一百瓶的精油,每一種她幾乎都能講出植物學名、化學結構甚至是應用特色,而我只記得薰衣草叫 Lavender。🤣
有一次上課,老師要我們寫下十種精油的化學分類和學名。一心幾乎全對,我只寫對一個……那次的挫敗感超深,當下真的覺得——這應該就是「天分」的差距吧。
但我沒有放棄,也沒想到,現在的我竟然也站上了講台,教著一批批芳療入門學員,偶爾還會收到學員說「老師你鼻子也太靈了吧!」這時才真的有點驚覺——原來,我的嗅覺真的訓練起來了!
🧠【嗅覺可以訓練?當然可以!】
現代神經科學研究證實: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器官,透過持續訓練,某些腦區的功能與結構都可以被「塑形」強化。
就像專業音樂家、運動員或放射科醫師,他們所熟悉的能力,其相關腦區的結構也會因長期使用而變得更加發達。
例如:
- 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(空間記憶中心)體積顯著比常人發達
- 羽球選手的大腦運動皮質比常人更敏銳
- 調香師的嗅覺皮質與嗅球也較為厚實且敏感
🔬 嗅球與嗅覺可塑性研究
大腦中負責氣味訊息處理的關鍵區域是「嗅球(Olfactory Bulb, OB)」。研究發現,嗅球的體積越大,嗅覺能力就越強;相反地,嗅覺障礙者通常伴隨著嗅球體積縮小。
有趣的是,透過「嗅覺訓練(Olfactory Training)」,即便只有單側鼻孔進行練習,雙側嗅球的體積都能增加,顯示出其高度的可塑性,甚至與成人神經新生及突觸增生有關。
🍷 與香氣共舞:侍酒師的嗅覺研究
2022年加拿大進行了一項針對侍酒師(sommelier)與普通學生的研究。侍酒師學生進行了為期18個月、超過1200小時的嗅覺訓練(其中僅45小時與嗅覺無關),內容涵蓋:
- 單側鼻孔氣味辨識測驗
- 使用32種日常香氣(如蘋果、丁香、玫瑰、香蕉、咖啡、巧克力等)進行嗅覺敏感度測試
結果顯示:
- 受訓學生的嗅球體積明顯增加
- 皮質厚度顯著變化,顯示訓練確實重塑了與嗅覺相關的腦區
然而也有趣地發現: 這些受訓者對於熟悉香氣的反應更謹慎與精細,可能因為對氣味細節更敏銳,因此回應速度反而變慢——這是一種「專業化」後的結果。
🌹 嗅覺訓練在芳療的應用
在2013年一項針對119位嗅覺障礙患者的研究中,透過每日兩次、持續16週的嗅覺訓練,結果令人驚艷:
使用氣味包含:
- 苯乙醇(Phenyl Ethyl Alcohol)- 玫瑰香
- 桉油醇(Eucalyptol)- 尤加利
- 香茅醛(Citronellal)- 檸檬
- 丁香酚(Eugenol)- 丁香
結果:
- 感染後嗅覺喪失者嗅覺恢復率提升 67.8%
- 創傷後者恢復率提升 33.2%
- 辨識能力的改善最為顯著
這些數據證明,嗅覺並非天生不變的能力,而是可以透過訓練持續優化的感官。
🌼 結語:芳療不是天分,是耐心與練習的累積
現在回頭看,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挫折而放棄。從嗅不出薰衣草到能區分薰衣草各品種之間的氣味差異,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我有什麼天賦,而是我一直在練習、嗅吸、記錄、搭配,並且讓自己沉浸在氣味的世界裡。
你也是嗎?還是正在成為的路上?
只要你願意練習,你的嗅覺,也可以改變你的大腦與人生。
📌貼士小提醒:芳療學員的嗅覺訓練建議
- 每天用 3~4 種精油進行嗅吸練習(早晚各一次)
- 嘗試盲測:閉眼猜氣味,記錄第一印象
- 與人分享氣味感受,鍛鍊描述能力與詞彙感知
- 搭配氣味筆記本,每日寫下嗅覺的感官經驗